人口超越中国,成了世界第一;GDP增速连续保持在6%以上,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数一数二;股市更是火得不行,孟买指数今年又创新高。
2024年,《观察者网》专栏记者、风云学会会员陈经在一篇题为《学习中国建立大市场内生增长模式,我们需要正视印度经济崛起》的文章中直言:不出10年,印度在经济上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。
有人深以为然,不过也有人嗤之以鼻:就印度那基础设施,那教育水平,还妄想超越中国?别闹了!
但回看历史,当年日本人看不起中国,欧美看不起日本,后来呢?历史教训告诉我们:小看对手的代价很大。
2014年莫迪上台后,立刻推出了印度制造国家战略。他设下了三个雄心勃勃的目标:制造业年增长率要达到12-14%,到2022年新增1亿制造业就业岗位,到2025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%。
莫迪清楚得很:一个大国要真正崛起,光靠服务业不行,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。
2023年印度第二产业增长了8.2%,明显高于农业和服务业。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制造业的占比从莫迪上台初期的不到16%提高到了现在接近20%。虽然还没达到目标,但进步有目共睹。
苹果CEO库克亲自去印度视察工厂,已经把部分iPhone生产线迁过去了。三星也在印度诺伊达建了号称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。
美国企业寻找中国+1战略时,印度基本成了首选。为啥?一方面是地缘政治因素,另一方面也是印度自身条件的改善。
印度2020年出台的《科技创新政策》明确提出:要在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成为世界强国。
这可不是说说而已。印度的IT服务业早就世界领先,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;印度的制药业也很发达,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;在航天领域,印度已经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月球探测器。
2024年,印度军费支出达到了创纪录的726.5亿美元,还跟美国签了价值35亿美元的无人机大单。
比较起来,我们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,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,印度却恰恰相反。
印度人口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,年轻人比例高得惊人。印度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,远低于中国的38岁和日本的48岁。
光从人口角度看,印度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未来30年,印度都不会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人口红利期可能会持续到2050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印度虽然有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(IIT)和管理学院(IIM),精英教育不错,但基础教育却严重滞后。
数据显示,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8%左右,远低于中国的57%和发达国家的70%以上。这意味着啥?
许多印度农村地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读写能力都没有,更别提接受职业培训了。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最近几年加大了教育投入,但见效还需要时间。
说句不好听的,印度的基建水平差,是出了名的。经常停电(有些农村地区每天停电超过12小时)、自来水不稳定、交通拥堵严重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。
举个例子:印度从北方邦运一批货到孟买港,虽然距离只有1400公里左右,但通常需要7-8天时间,而且成本是中国类似距离的2-3倍。这能有竞争力吗?
再看互联网设施,虽然莫迪政府推动数字印度计划,但截至2024年,印度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7%,低于中国的73%和美国的90%以上。5G建设也远落后于中国。
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,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,数字支付也非常普及。但跟中国的基建水平比,说实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印度崛起背后,有个推手不容忽视——美国。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后,美印关系更是亲密无间。为啥美国这么捧印度?一句话:遏制中国。
先看几个数据:2024到2025年,美印贸易额同比增长26%,美国对印直接投资增长超过30%,两国军事演习次数也创下历史新高。
华盛顿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,美国在印太战略中把印度定位为关键伙伴,远超对其他国家的重视程度。
美国不惜放宽高科技出口限制,向印度转让军事技术,甚至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。这些特殊待遇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扶植印度,牵制中国。
一方面跟美国眉来眼去,拿技术拿投资;另一方面又跟俄罗斯保持老友情,大批采购俄罗斯武器。据统计,印度仍有超过60%的主要武器装备来自俄罗斯。
更有意思的是,印度还参加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,经常在国际场合跟中国站在同一立场上。莫迪可谓左右逢源,玩得是多边下注的外交牌,既不得罪美国,又不疏远俄罗斯和中国。
双方在贸易、气候变化、地区安全等方面存在分歧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也给印度带来了不小麻烦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,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,2025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从1月的3.3%降到了4月的2.8%,印度经济自然也会受到连带影响。
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:印度是有自己地区野心的大国,不会甘心充当美国的马前卒。
随着印度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,它在南亚乃至印太地区的独立性和主导权要求也会增强,这必然会与美国的战略利益产生摩擦。
印度的基尼系数高达0.82,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。印度首富阿达尼和安巴尼的财富可以比肩美国的马斯克和贝索斯,但同时印度仍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
与此相关的是,印度中产阶级规模相对较小,据麦肯锡估计,线亿以上。这就大大制约了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。
低种姓人口受教育机会少,就业受歧视,创业遇阻力。最近几年,印度各地因种姓歧视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。这种隐形天花板严重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。
印度前财政部长钱巴拉姆就曾坦言:种姓制度是印度现代化最大的障碍之一。它制造了社会分裂,阻碍了国家凝聚力的形成。
虽然前面已经提到过,但必须强调:印度的基建差距实在太大了。印度高速公路总里程约14万公里,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;铁路运力严重不足,大多数线路还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;电力供应不稳定,制约了工业发展;互联网质量差距明显,印度4G/5G覆盖率远低于中国。
印度搞的是西式民主,表面上很美,但在一个文化多元、贫富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,往往导致决策效率低下。
莫迪想推动的很多改革,比如土地征收法案和劳动法改革,都因为反对派阻挠和地方政府不配合而难以落实。
像中国这样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大规模基建项目,在印度很难实现。政治周期太短,政客更关心短期政绩和选票,而非长远发展。
透明国际2024年清廉指数排名中,印度在180个国家中排第85位,远低于中国的45位。从基层警察到高官,腐败现象普遍存在。
更麻烦的是,腐败不仅浪费资源,更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和资源分配。想在印度做生意?没有走后门的能力,几乎寸步难行。
除了这五大问题外,印度还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、水资源短缺、城市化进程混乱等一系列挑战。
这些问题盘根错节,互相掣肘,不是三两年就能解决的。正因如此,印度的崛起之路注定是曲折的。
印度若真成了经济强国,全球格局必将重新洗牌。影响会有多大?咱们从几个方面来看。
中国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,若印度在2030年代超过日本,亚洲的力量对比将发生质的变化。
印度将不再满足于区域大国地位,而是直接挑战中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。中印两国在南亚、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。
现在很多制造业已经从中国转移到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,这是全球产业链调整的第一波。如果印度制造业真的崛起,那将是第二波更大规模的调整。
中国+1策略可能演变为中国+印度+东南亚的多元布局。对中国来说,这意味着必须加快从世界工厂向世界车间和世界实验室转型,提高产业链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。
美印关系升温会进一步挤压中美关系的空间。中印关系也会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新阶段。随着印度实力增长,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和独立性会增强,不再甘当任何大国的附庸。
有学者预测,未来世界可能会形成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、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圈和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。
现有的国际组织大多是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,不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。
印度已经在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,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,要求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。
中印等新兴大国对全球治理规则的塑造力会不断增强,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别小看这点,文化软实力往往是经济硬实力的延伸。宝莱坞电影、瑜伽、印度美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粉丝。
随着印度富裕人口增多,印度文化产品的全球影响力会与日俱增。中国的文化出海战略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。
总的来说,印度崛起将改变世界的面貌,塑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国际秩序。对中国而言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顺应这一趋势,调整自身战略,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找到有利位置。
首先,别跟印度硬碰硬。打贸易战?没意义。军备竞赛?更是下下策。聪明的做法是化敌为友,将竞争变合作。两个文明古国,何必非要掐架?
其次,得立足自身,补齐短板。创新不足?加大研发投入。环境恶化?加强生态治理。人口老龄化?提高生产效率。说白了,把自己的事做好了,印度再怎么追,也只能看到我们的背影。
最后,别太高估印度,也别太低估他们。印度不是第二个中国,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中国也不会是第二个日本。历史没有简单的复制粘贴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。
回头想想,90年代有多少人唱衰中国?不照样站起来了吗?危言耸听的预测听听就行,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,从来都是我们自己。
面对印度崛起,与其整天瞎担心,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。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,只要我们脚踏实地、开拓创新,就没人能挡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!